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生活动 >> 正文
学生活动

【辅导员说(第三期)】十二年一轮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发布时间:2023-04-06 | 作者:

 

                                                                                                               

朱达亮,汉族中共党员讲师工程师双师型教师三级心理咨询师现任电气工程学院辅导员学生党支部宣传委员201112月至今校任辅导员,并承担《安全教育》、《劳动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等课程教学。

 

情牵学子:十余载坚守诠释劳模风范

2023年,朱达亮迎来了辅导员岗位上的第十个春天。在从事辅导员工作的4000多个日日夜夜里,朱达亮经集多种角色于一身:辅导员、项目指导老师、知心大等,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工作中引导青年学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爱与责任,真心付出,用爱心点燃学子希望,用责任成就学子梦想,用行动助力学生成才。

多年来致力于学生工作,服务管理31个班级1500名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各类谈心活动,年均约150人次;发展学生党员400人,培养学生干部180人,参与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各类奖励超过50人次。

向学生承诺“24小时热线电话”,只要学生有需要任何时间都可以及时联系。

创建了“餐桌温馨一刻”制度,利用午饭时间与学生一起就餐,在餐桌上为学生释疑解惑。

建立了“操场散步”制度,定期约谈学生,解决他们深层次的思想困惑;建立家长“电话汇报”制度,及时与后进生家长沟通,探索“家校联动教育”的有效路径。

探索“线上+线下”的工作模式,每天都会利用QQ、微博、微信与学生互动,确保全面实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十佳活力团支部”和“学院先进班级”,本人也被学校评为“优秀辅导员”。

匠心独运:育人工作中彰显创新理念

在呵护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朱达亮脚踏实地,锐意创新,摸索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教育思路,比如将“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两相结合,搭建平台。

积极帮助学生认清电气专业就业形势,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要求,精心组织学生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以及各类文娱、体育活动,融素质教育于活动之中;注意考虑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同时注重发挥学生个体的不同特点,力求做到让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人人从中受益。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核心能力培育的需要,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系统地划分学生不同需求和不同发展阶段,体现了“于差异中求发展,于发展中现优势”的理念。

积极创建“以科研带学风”的教育机制,效果明显,学生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各类技能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

作为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参加第八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比赛等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选拔赛银奖等好成绩。

典型示范:探寻就业创业指导模式的新路径

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举办了多场“就业指导讲座”和“经验交流会”,成功邀请50名校友回校担任学生“职业导师”,分享自身积极奋进的人生体验和成功的职业发展经验,服务于电气工程学院学子们的职业梦想。

在大学生遭遇就业寒流的今天,绝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情绪较为稳定,就业心态趋于理性,得益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得益于推行学生岗位实习和就业指导等。指导学生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根据市场需要,把学生就业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之中。

就业信息畅通是做好学生就业的物质技术保障条件。所以,一方面组织学生及时学习宣传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信息;一方面广泛进行市场开拓,保证始终在了解、收集就业市场的信息,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及时推荐各专业毕业生就业。

专门针对学院就业主流方向,通过一系列活动和措施1314161920届毕业班就业率均超过90%

 

知行合一:“研究型”辅导员路上的潜心求索

朱达亮以“懂理论的实践者,会实践的理论者”自励,努力实现“能干实践型”向“专业研究型”的辅导员身份完美结合、定位转换。在繁忙的工作授课之余,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寻找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高校辅导员身份的厘清与发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在十年的辅导员生涯中,一直用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行动。参加各类省级培训班,通过职业指导理论考试,获得了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和心理咨询师。到目前为止,在等各类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篇(核心1篇),参与编写教材一部主持校级课题1项,参与各类科研课题10项。这些研究直接关系辅导员队伍建设,特别是在辅导员双重身份管理、就业创业指导能力等领域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研究。               

12年辅导员生涯,朱达亮付出了智慧与汗水,收获感动和幸福,实现“能干实践型”“专业研究型”辅导员的结合十二年一轮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通讯地址:广西南宁大学东路101号 邮政编码:530007 电话:+86-771-3249900

师德师风监督举报电话:0771-3247601,邮箱:rszp3@gxcme.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开云kaiyun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