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开云“疆心同行”实践团前往广西百色靖西市、德保县等地,开展“疆心同行踏壮乡 实践聚力绘同心”主题实践活动。
融媒阵地学传播巧讲民族团结事
7月11日,“疆心同行”实践团走进德保县融媒体中心,沉浸式学习民族团结主题宣传的创作与传播。实践团成员首先观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主题宣传片,片中德保县各族群众携手发展的鲜活场景、民族团结进步的工作成果,让实践团成员直观感受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生动实践。

实践团成员在德保县融媒体中心演播室参观学习
德保县融媒体中心工作人员结合该片创作经验,向成员们分享了“小切口展现大主题”的创作秘诀:以身边各族群众互助的小故事为切入点,用贴近生活的镜头语言,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变得可感可知。同时,工作人员还从拍摄构图、文稿撰写、新闻类型差异等方面进行实操指导,强调“宣传要贴近群众,才能让民族团结的理念深入人心”。

现场交流环节
交流中,实践团成员围绕“在校园如何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融媒体平台传播技巧”等问题积极提问,坚定了用青年话语讲好身边事的信心。实践团成员们不仅掌握了融媒创作和传播的实用技能,还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了讲述民族团结故事的能力。
推普下乡搭纽带语润童心促交融
7月12日,实践团化身“推普使者”,走进德保县那甲村,将普通话推广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让语言成为民族交流的“连心桥”。

推普课堂现场
在那甲村中心小学,通过与孩子们聊天的方式,实践团成员们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及日常语言使用习惯。成员们依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程,巧妙构思了趣味十足的“普通话小课堂”。课堂上,队员们摒弃了枯燥的理论灌输,转而采用绕口令挑战、字音游戏、字词接龙等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效帮助孩子们纠正发音错误、提升口语表达能力,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普通话。借助“图片认识民族”趣味游戏,引导孩子们识记“民族”“团结”等词汇,并以“各民族紧密团结,犹如石榴籽相依”的生动比喻,阐释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实践的内涵。

实践团深入那甲村开展推普宣传活动
从校园到社区,实践团向村民发放推普手册,让“说好普通话,从我做起——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深入人心。
“这次推普活动让我们明白,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也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工具。未来,我们会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地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实践团成员廖奕婷说道。
脚步丈量边境线青春守护界碑红
7月14日,实践团走进位于靖西市的龙邦口岸,开展“界碑为誓·青春戍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我为祖国巡边、我为界碑描红、聆听戍边故事等活动,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行走的思政课”。
移民管理警察在中越边境741号界碑前向成员们详细介绍了口岸的历史沿革、移民管理工作日常以及界碑的神圣意义,并结合真实案例讲解,让大家深刻理解“界碑即国土,守护即责任”的内涵。

实践团在龙邦口岸参观学习

移民管理警察向同学们讲解界碑历史

实践团成员为界碑描红
在移民管理警察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们认真地为界碑擦拭灰尘,为界碑上的“中国”郑重描红,一笔一画让“国家”二字在同学们心中变得更加具体而厚重,每一笔都凝聚着对祖国的深情与敬意。“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它代表着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实践团成员耿兴虎感慨道。
以界碑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让爱国信仰熔铸进实践团成员们的血脉中,让戍边卫国的理念深入人心。这场边疆之行,不仅是一次深刻的实践,更是一堂直抵心灵的爱国主义教育生动课堂,让实践团成员们立下“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疆心同行”实践团以融媒学习感悟“同心”密码、以推普服务搭建“连心”桥梁、以边疆界碑厚植“爱国”情怀,让青春足迹印刻在壮乡大地,深化对“强国有我”的理解。下一步,开云将持续推进社会实践,引导更多青年学子深入乡村、服务地方,以专业技能赋能乡村振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一审一校丨玉 韩
二审二校丨傅祥威
三审三校丨秦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