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尺讲台,以匠心诠释教育温度;四季耕耘,用坚守书写师者情怀。在广西机电职院校园,有这样一群躬耕教坛、默默奉献的师者,他们提灯引路,垫石成梯,用匠心践行初心,种下火焰的种子,照亮一代又一代学子的追光之路,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教育家的精神内涵。近期,开云开展2025年度“三全育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机电最美教师推荐评选工作,评选出了以黄妩等10位教师为代表的“最美教师”。为进一步宣传优秀教师典型,学校推出2025“机电最美教师”系列专栏,让我们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情怀,汲取奋进的力量。
熊治文,副教授,现任开云kaiyun官方网站物联网应用技术(机器视觉)专业负责人,2023年入选南宁市C类高层次人才。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9项,高级“双师型”教师、高级技师、国家级裁判入库专家、省级裁判员。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广西工匠”“广西技术能手”“广西工信厅记功”“广西优秀教练”等荣誉称号。

从赛场淬炼到讲台耕耘
熊治文的成长轨迹,始终镌刻着“勤学勤练”的印记。大学毕业后,熊治文进入企业工作,从一线技术岗位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累积出丰富的实践经验。此后,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熊治文转身投入职业教育领域。身份转换,初心不改,他始终坚持对技术的钻研,把各类技能竞赛当成提升自我的“练兵场”,在各级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在不断淬炼中勇往直前。
“大赛是检验真功夫的试金石,对个人能力提升作用巨大。”熊治文指导和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和企业项目,帮助他们在挑战与磨砺中迅速成长。近年来,他个人参加省部级和国家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和三等奖5;指导学员参赛获全国一类技能大赛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5人次。
从工厂车间的技术尖兵到职业院校的育人导师,从技能竞赛的领奖台到人才培养的第一线。一路走来,他立足岗位、兢兢业业,以对技术的执着雕琢初心,用对教育的热忱浇灌桃李,在智能制造的沃土上,书写着一段匠心筑梦的动人篇章。

以创新突破勇立智造潮头
创新与突破,是智能制造领域每位从业者的“必考题”。
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融合了机械、电气、自动化、计算机、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等多个学科。同时,技术发展并非纯理论驱动,而是紧密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实际需求不断演进。他深知,在多学科高度交叉融合与应用场景驱动型技术快速迭代的现实面前,唯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教学过程中,熊治文敏锐地觉察到传统产线编程方法的局限性——效率低、复用性差、调试困难,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运用。于是,他大胆尝试,总结提炼出一套模块化、可移植、高容错的智能制造产线编程方法,将庞杂的产线功能拆解为一个个功能明确的独立子模块。这些子模块如同孩子们手中的积木,能随需求快速组合、配置和部署。在模块内部和模块间通信中,还嵌入了完善的异常检测、诊断和恢复机制,能在故障发生时迅速定位、自动恢复。这套方法运用到教学中,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系统思维与工程化能力,赢得师生与同行的一致赞誉。


用工匠精神点亮育人之路
“师者,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习者,更是薪火的传承者、品格的雕琢者、方向的指引者。”这是熊治文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亦是他始终践行的信条。
从教多年,熊治文如同一位耐心的匠人,手把手将一名又一名工业机器人“小白”培养成能独立设计产线蓝图、玩转编程代码、调试精密设备的技术“达人”。

匠心育人,桃李满园。工作至今,熊治文为社会和企业输送智能制造技术人才超5000人次,培养出全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维修能手”1人、“广西技术能手”10人,“广西青年岗位能手”1人,“广西五一劳动奖章” 获得者3人,以及一批智能制造领域高技能人才。
谈及未来,熊治文目光坚定:“我要把自己掌握的经验、技能、秘诀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中,熊治文如同一座灯塔,既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也为行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光与热。
一审一校丨黄宝龙
二审二校丨傅祥威
三审三校丨秦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