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睿直:开云kaiyun官方网站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获2024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萌新磨课”特等奖等省部级奖项11项。主持课题3项,参与省部级课题5项,参编教材一部。
“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时,道出了这一无可辩驳的实践真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可在现实中,总有人认为,创新如同镜中花水中月难以企及,或以天赋不够、条件不足等为由自我设限,或因不敢试错而蜷缩在舒适区并美其名曰“岁月静好”。认知偏差犹如无形的思维枷锁,迟滞了一国一域自强、争先的步伐,禁锢了个人突破的可能。
创新不惟科技
对于自强者、争先者而言,处处是创新之地。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突破备受瞩目,但如果以为创新只是科技创新,就将其理解偏了、窄了、浅了。除科技创新外,理论、制度、文化同样可以创新,各方面创新相互交融、彼此支撑、形成生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次次新境界的开辟为中国指明方向,这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曾点赞过的南宁市蟠龙社区基层治理模式优化,这是创新;《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当代视角重构传统、以本土话语对话世界,这也是创新。创新又何止于此?田间地头的改良种苗、商场超市的营销创意、餐厅酒店的菜品研发、建筑设计的奇思妙想,无一不是创新的生动体现。时时有创新、处处有创新,这就是今日之中国。
创新遑论出身
对于自强者、争先者而言,人人皆是创新者。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拥有先发优势更具创新机会,高学历、高职称、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员更具创新可能,但创新从来都是开放和公平的。英国的瓦特当年是一名仪器修理工,却通过改良蒸汽机掀起了工业革命浪潮;屠呦呦凭借常年不懈探索,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更值得憧憬的是,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横空出世,大大地缩小了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的知识获取与信息处理差距,昭示着“未来一切皆有可能”。中央和地方为护航创新者、奋斗者,相继出台政策,给千行百业竞相迸发创新活力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当然,意志品质和精神力量同样重要,真正的创新者不因出身而妄自菲薄、束手束脚,而是跨越关山、向新而行。
创新倚重青年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青年群体都是驱动各领域创新的生力军。数据表明,80%的国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45岁以下的青年承担,20%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由40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牵头负责。在航天探月、北斗导航、“中国天眼”等重大工程中,许多项目团队的平均年龄刚过30岁。创新倚重青年,这绝非偶然。从生理学来看,青年人的大脑可塑性强、精力旺盛,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更能保持勇于改变的态度;从认知心理学来看,青年人处于认知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对新事物怀有更多的质疑感和求知欲,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更易突破思维定式;从社会学来看,青年少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挑战,更易推动各行各业创新。青年要意识到自身在创新上的优势,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与我无关、条件有限、出身不行、年纪尚浅等等,不是让创新再慢一点、再等一会、再坐一下的理由。让我们起而行之,以自强、争先之灯,点亮创新之光。

版面截图
原文链接:https://apph5.cloudgx.cn/article/sync1922082522986639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