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家贵:广西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越关系史研究,已公开发表论文41篇,主持省部级、市厅级课题12项。
当代青年是平视世界的一代人。平视世界的自信何在?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今天我们在哪?身后,是绵延发展数千年、堪称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前方,则是建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Z世代,当如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盈精神世界?又当如何成为当代中国文化潮流的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给出了答案——“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是的,文化不会凭空产生,它根植于历史的沃土,需通过历史与文物来对话溯源;文化自信也不会自然生长,它要在传承中沉淀底蕴,在交流中开阔视野,在创新中激发活力。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这是我们增强自信最坚实的基础。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唯有文化自信,才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事关国运兴衰的大问题,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文明自古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具有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宽广胸怀。回望历史,两千多年前,合浦就商贾云集、舟楫往来。青铜器、波斯陶壶、湖蓝色玻璃杯、罗马玻璃碗……一件件当地出土的文物,是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早期始发港之一的重要历史物证,也是中华文明对外开放、交流互鉴的见证。如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文明互鉴带来了新的意义和可能。广西作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是“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抓住国家实施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等重大机遇,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应用场景、产业生态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使人工智能成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的新桥梁,将有助于讲好新时代“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创造的文明,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广西是我国民族团结、民族交融最成功的地方,积淀形成了灿烂的历史文化。灵渠、铜鼓、壮锦、风雨桥、干栏建筑、花山岩画等文化瑰宝特色浓郁,瓦氏夫人抗倭、冯子材抗法、刘永福抗日保台等历史佳话代代相传,百色起义、湘江战役等红色资源丰富,广西三月三、刘三姐等文化品牌日益响亮。这些不仅丰富了全社会的文化滋养,更坚定着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应深入挖掘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共享的历史文化,让广西的文物和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活力,更好地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广西实践。
青春力量,时代担当。贯通古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吾辈当坚持创新为魂,赋予文物和文化遗产更多“年轻态”的表达方式,推动广西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为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写下生动的注脚、注入澎湃的动力。

版面截图
原文链接:https://apph5.cloudgx.cn/article/sync1927893831159578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