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玉玲: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湖南省职业能力比赛一等奖等省级以上奖励20余项 ,主持省级课题 4 项,公开发表论文近20篇。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对于一条铁路而言,直线建设成本最低。2023年开通的贵南高铁,却在广西河池环江一带拐了一个弯,让30多万少数民族群众平添了更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弯”,算的不只是经济账,还有民生账、团结账,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提出的“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嘱托的生动实践。作为我国唯一既沿海又沿边、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广西该如何擦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金字招牌”,如何进一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爱护民族团结,才能为广西高质量发展提供凝聚力、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这是历史经验,也是现实要求。

贵南高铁动车组。记者 徐天保 摄
爱护民族团结就是守护高质量发展。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虽历经风霜苦难,但民族的大融合、大团结是历史主旋律。100多年来,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御外侮、同赴国难、艰苦奋斗,共同创造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奇迹。如果四分五裂、一盘散沙,何来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何来当下全体中国人民的幸福小康生活?今天,广西各族人民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这份民族团结,正是地区发展的力量源泉和独特优势。在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广西又提出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奋斗目标。从一个“示范区”到力争成为另一个“示范区”,民族团结对广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质量发展为维护民族团结夯实物质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许有人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民族团结只是一项民族工作,加快经济发展才是当下广西更为紧迫的任务。实际上,经济发展与民族工作不是非此即彼的选项,而是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在古代,每一个民族都由于物质关系和物质利益(如各个部落的敌视等等)而团结在一起。”历史和实践表明,一个地区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共同体的凝聚力与质量的高低。贵南高铁揽环江“入怀”的背后,正是对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统筹考量,正是为了让沿线群众融入发展大局,共享发展成果,增强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员的归属感。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口号,它体现在一条条穿山越岭的铁轨、一座座连通村寨的桥梁、一个个特色产业的崛起中。或许维护民族团结需要付出物质成本,但从长远看,其创造的却是高质量发展的巨大红利。高质量发展绝不是冰冷的数字增长,而是解决民生痛点、促进共同繁荣。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算好团结账,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布局等向民族地区倾斜,让广西各族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中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认同。

来自新疆、内蒙古、宁夏、黑龙江等省区市的各族群众一起欢庆广西三月三,沉浸式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记者 黄 云 摄
维护民族团结关键在于增强文化认同。当前,广西的民族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例如,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凸显,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任重道远;又如,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和融居趋势的增强,对深化社会治理创新、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解决这些难题的关键,在于增强文化认同。过去,广西民族团结之所以能成为典范,正是因为八桂大地既有壮锦与苗绣的交相辉映,也有刘三姐歌谣与京族独弦琴的共鸣。需要注意的是,文化认同不能止于“各美其美”,更要坚持“美美与共”。每一个民族,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各自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创新,让中华文化这棵大树根深干壮、各民族文化枝繁叶茂。柳州螺蛳粉从地方小吃到“国民美食”的跨越,正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创新的结果。“广西有戏”品牌将壮剧、桂剧推向全国,展现了共同体文化的生命力。我们要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深入挖掘黄文秀等先进典型事迹中蕴含的共同价值追求,通过思政教育熔铸青年信仰,通过文旅融合活化红色资源,让文化认同成为民族团结的隐形纽带,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在共生共荣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版面截图
原文链接:https://apph5.cloudgx.cn/article/sync1933298546952974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