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又是一年迎新时!9月5日,建筑工程学院迎新工作正式启动,2022级新生从学校北门及西门迎新接待点源源不断地来到机电职院。
为进一步了解学校迎新工作情况,记者走访了忙碌和奋战在各个迎新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他们有亦师亦友、可亲可敬的老师,有奉献、友爱、助人为乐的学生志愿者,还有一丝不苟、尽职尽责的的辅导员助理,他们的身影是机电职院校园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

校园卫士,守好入校安全第一关
学院高度重视迎新工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成立迎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迎新工作方案,召开迎新专题会议,确保迎新工作落实落细。9月5日,学院领导先后深入学校北门、实训基地迎新现场检查工作,了解新生报到情况,看望并慰问迎新工作人员。
伴随着秋日的艳阳,迎来了新的学年,校园里弥漫着些许秋意。为守好入校安全第一关,所有2022级新生进入校园都要经过消毒行李、测量体温、更换口罩、查看三码等严格管控。时刻坚守在学校迎新一线的辅导员陈荣梅在采访中说到:“为保障新生顺利入学,学校对管控工作进行了细致安排,在疫情防护以及处置突发事件中都做了充足的准备。”在大门处对新生进行体温检测,并严格检查“三码一核酸”,切实守好入校安全第一关。
现代物业管理专业带头人陈亮老师说到:“虽然天气炎热造成身上被汗水湿透,手被汗水泡得发白,脱下防护服,衣服都是湿透的,但是能够守护好校门,迎接2022级新生的到来,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建筑工程学院先后组织30余名教师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当中。“大家排好队,保持一米线距离……”“戴好口罩,不聚集,请配合做好核酸采样……”每次核酸采样现场都有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协助扫描登记信息、现场指挥调度、维持秩序,参与核酸检测采样辅助工作各个环节,使采样现场秩序良好,流程顺畅。



迎新接待点动人的一抹“志愿绿”
“今天你多少步啊?”
“还行,刚过两万”
“我也是,腿疼啊,休息一会儿吧”
“一大批学弟学妹们进校啦,大家快做好准备!”
“建筑工程学院的学弟学妹们,我们在这里”
迎新工作中最重的体力活的莫过于校门口接新,在学院团委的组织下,由67名优秀志愿者组成的“接新团”,在5日清晨便已等候在学校北门、西门的迎新接待点。
在井然有序的接站工作现场,我们总会看到身着“建筑绿”志愿服的学生们在为新生用心引导与搬运行李,他们由团委学生会、易班学生干部等组成。作为北门接送组小组长,工程造价专业的庞明英同学积极奋战在“迎新一线”。她说:“作为一名刚刚升入大二的学生,回想起一年前我拖着巨大的行李在学校门口的茫然无措,这场景仿佛还在昨天。当初接我入校的学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热情和耐心让我对学校产生了很强的归属感。所以从大二开始,我就义无反顾的报名了学校迎新志愿者,希望在我和伙伴们的努力下,能够将这份爱传递,让更多的学弟学妹们从校门口迎新的这一刻起,爱上建筑工程学院。”
由于疫情常态化防控,家长不能陪同新生进入校园。在学校门口,志愿者们主动拎起新生和家长手中沉重的行李包裹。也许,这就是建筑工程学院的爱和温暖,从一开始,就一代代传承到未来。志愿者们作为学长学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广大新生上了一堂良好的入学启蒙教育课。


迎新服务关怀备至,尽显温情
“老师,我的行李不见了,您能帮我找一下吗?”
“你的行李长什么样,是否有学长学姐帮你拿过行李”
“放心,我们一定会帮你找到”
在建筑工程学院迎新接待点一名完成新生报到的女生,急切的来到李哲院长面前寻求帮助,经过了解该生的红色行李包丢失不见。学院领导立即来到行李寄存处了解情况,交代校门接待组志愿者及校门接待组负责老师张光华发布寻找信息,经过有序的组织寻找,红色行李包最终物归原主,成功安抚了新生的情绪。

此举充分体现了学院领导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本色,切实做好迎新各项工作,服务好新生,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对学生的困难要全力解决,要充分展现建筑人的热情与真诚,使新生尽快融入到大学生活中,把立德树人、服务育人的理念落实到迎新工作各个细节,全力确保迎新工作顺利进行。
参与迎新的师生早已布置好接待点,以最佳的面貌迎接每一位新生的到来。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顺利入学,建筑工程学院在迎新接待点继续开设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助力新生无忧入学,一路通行。迎新接待点人声鼎沸,新生们在这里与学院的学长学姐们相识、办理入学手续……除此之外,建筑工程学院精心准备的迎新互动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背景墙、KT板、打卡点……实训基地内外热闹非凡,学校里的新主人们享受着最热情的服务和最贴心的关怀。
新生们对未来三年的大学生活都充满了期待与憧憬。“学校绿化环境特别好,听得到虫鸣鸟叫,在这里学习一定身心愉悦。”装配式建筑构件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新生于炳姬充满期待地说道,“报到之前已经大致了解了学校的情况,但真正来到校园后又有了全新的感受,希望可以顺利完成本专业的学习任务,在自己专业努力深耕,踏实过好大学生活的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