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三下乡 | 壮乡寻非遗 青春传匠心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21

为深植民族情怀,激发师生守护文化、共筑同心的担当,7月13日,“三下乡”疆心同行实践团来到靖西,开启“壮乡寻非遗 青春传匠心”主题系列活动。成员们沉浸式触摸壮族文化肌理,感受多民族同心共融的深厚情谊。



史韵为笺 解码文化基因

在靖西市壮族博物馆,实践团的成员们跟随讲解员的步伐,系统了解壮族稻作文化、铜鼓文明与多民族交融历史。从稻穗的低垂到铜鼓的高昂,从单一族群的记忆到多民族的共情,这场博物馆里的行走,让纸上的 “文化符号” 变成了可触摸的历史温度,也让 “多元一体” 的文明格局有了最生动的注脚。


锦绣同心 共绘融情长图

实践团成员来到靖西锦绣古镇,开展以 “探寻多民族建筑交融密码” 为主题的实地调研。在古镇走访过程中,成员们细致观察了传统建筑的形制特征。从青石板路沿线的民居到公共建筑,壮族干栏式建筑的穿斗结构与汉族雕花雀替、苗族吊脚楼斜撑与壮族铜鼓纹样等多民族建筑元素的融合实例被逐一记录。实践团从建筑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读懂边疆“多元一体” ,触摸多民族共生的文化脉络,深悟“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 。


绣球承韵 探寻传承新途

在旧州古镇的青山绿水间,实践团成员们以青春脚步叩响传承大门。实践团走进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感受壮族文明的魅力。展厅内,传统民居微缩景观还原了旧州古镇的生活场景,成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目光在细节间流转,满是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在旧州古镇的青山绿水间,实践团成员们以青春脚步叩响传承大门。实践团走进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感受壮族文明的魅力。展厅内,传统民居微缩景观还原了旧州古镇的生活场景,成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目光在细节间流转,满是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实践团来到绣球非遗工坊,这里是感受绣球非遗文化的核心之地。工坊内,五颜六色的丝线在竹篾骨架上交织,非遗传承人指尖翻飞,将壮锦纹样绣入绣球。成员们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询问绣球刺绣技艺的传承现状及技法特点,深入了解这项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当代发展。“这只绣球要绣上百针,每一针都藏着吉祥寓意。” 非遗传承人拿起一只半成品绣球,展示上面的 “蝶恋花” 图案。成员们凑近细看,斑斓布料上的精致刺绣针脚细密,轻抚间仿佛能触到非遗传承人倾注的匠心。

实践团通过参观壮族文化博物馆、学习壮语字符认读、调研传统民居建筑形制、体验非遗绣球制作,全方位学习、了解壮族文化,感受非遗魅力。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也不是老匠人手中的孤独坚守,而是在 “传” 与 “接” 的互动里延续生命力。此次“三下乡”,深化了实践团成员们对文化传承意义的理解,也切实感受到各民族同心共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