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要闻

昆仑关研学 | 与历史对话,点燃热血青春!

2025-05-14 08:56 | 作者:唐宇鑫 | 编辑:学生工作部

      巍巍昆仑埋忠骨,莘莘学子续华章。近日,开云易班工作站43名师生代表走进南宁昆仑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开展“山河铸魂”德育实践活动。学工部教师带队,以沉浸式研学引导青年学子在抗战烽火记忆中厚植家国情怀,擦亮新时代机电青年的精神底色。


   
实地寻访:触摸历史的脉搏      


      清晨8时,师生从相思湖校区启程,探访昆仑关战役遗址。在研学导师的讲解中,武器广场的斑驳弹痕、纪战碑亭的铭文石刻、纪念塔的巍峨身影,成为了跨越时空的德育课堂。“这把锈蚀的步枪曾击落日军战机,这架‘昆仑号’战机机翼上的弹孔至今清晰可见。”市政2402农佳社同学在总结中写道,“冰冷的武器因英雄的热血有了温度,这是课堂上永远学不到的震撼。”

undefined

认真听讲解的师生

沉浸课堂:文物见证信仰之光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内,3D实景复原技术将师生带入到1939年的硝烟战场中。透过布满弹孔的军装、残缺的作战地图、泛黄的战地家书,历史细节跃然眼前。“展柜里那双磨穿底的草鞋,让我想起课本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诗句,原来信仰的力量,就藏在这样具体的苦难中。”会计2401班蒙艳萍同学的感悟,道出了许多同学的心声。学工部秦霞老师现场讲授微党课:“这些文物不是历史的尘埃,而是民族精神的活化石,每一道裂痕都在诉说‘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誓言。”

undefined

认真听讲解的师生

   
青春誓言:以奋斗致敬英烈      

   

      纪念塔前,全体师生列队肃立,鞠躬、默哀。机电2305班覃永辉作为学生代表献词:“石碑上的名字平均年龄仅22岁,与今天的我们同龄。他们用生命诠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当以技能报国接续使命!”默哀结束后,师生将亲手制作的白菊敬献塔基,花瓣上的露珠与青春的热泪交织,凝聚成无声的承诺。

undefined

举行默哀仪式

德育创新: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此次研学是学校“三维德育”体系的重要实践,通过“场景还原+情感共鸣+价值引领”模式,将抗战精神转化为育人动能。活动特别设计“战地明信片”书写环节,学生将感悟寄给未来的自己。返校后还将开展“红色文物故事会”“抗战精神主题班会”等延伸活动。学工部副部长表示:“我们要让德育走出教室,在历史现场唤醒青年使命,把‘四个自信’熔铸进学生的精神基因。”

      夕阳西下,返程大巴驶过城市繁华的街道。车窗内,学生们仍在传阅研学手册上的抗战家书。那些穿越时空的文字,正悄然播撒着新时代机电青年“强国有我”的信念火种。

undefined

研学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