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开云工业设计学院"非遗智绘"社会实践团深入南宁市西乡塘区和安村、永安村,开展了一场以"匠心绘南乡"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秉持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发展理念,立足专业优势,通过非遗技艺传承、设计赋能产业、美育浸润乡村三大维度,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的双向赋能,绘就了传统工艺振兴与乡村经济焕新的双赢画卷。

非遗寻根:在指尖技艺中感悟文化脉搏
7月11日至13日,实践团首站走进南宁市美丽南方景区忠良村乐秀工作室,开启非遗技艺的沉浸式学习。团队系统学习蜡染、扎染的核心技艺流程,动手制作传统纹样作品,并完成非遗传承人口述史采集,形成涵盖技艺历史、传承故事及现状挑战的完整档案。通过拍摄高清影像、整理民间故事与歌谣,团队构建了非遗文化素材库,为后续设计转化奠定坚实基础。"蓝靛染制不仅是技艺,更是流淌在壮族人民血脉中的文化密码。"团队指导老师李天龙表示,通过"指尖思政课"的形式,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感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服务乡村振兴的理想信念。
设计赋能:以专业之力激活乡村文脉
7月15至17日,针对和安村、永安村研学点及广西橄榄堡乐园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的实际需求,工业设计学院"非遗智绘"实践团通过实地勘察景区导视系统、研学物料及空间布局,精准诊断出"文化标识缺失、儿童体验单一、客流吸引力不足"等发展痛点。在此基础上,团队立足专业优势,创新性提出"非遗+文创+产业"的融合方案,通过7月18日至27日的集中攻坚,系统完成三大实践成果:设计融合非遗纹样与壮族元素的模块化导视系统40余套,配套输出标准化设计规范手册及施工图,有效解决景区"找不着路、看不懂文化"的难题;开发内置AR非遗卡片扫描功能的童趣化"非遗探索包"及活动手册,通过3D动画让儿童直观感受纹样魅力,丰富研学体验维度;打造具有壮族特色的品牌IP形象,并制定衍生文创产品应用方案,助力景区文化IP化运营与产业升级。8月1日,团队与广西橄榄堡乐园正式签署结对共建协议,明确"设计工作坊常态化、成果反馈动态化"的合作机制,公司负责人高度评价设计成果"既保留文化根脉,又贴合现代审美,为景区升级提供了专业支撑"。

美育浸润:以青春之名播撒文化种子
实践期间,团队走进永安村小学及广西橄榄堡乐园研学点,开展"非遗小课堂"主题支教活动。通过漆扇制作、非遗故事会等形式,为百余名儿童普及扎染、蜡染技艺,赠送画笔、扇子等文创物料。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一颗颗"非遗传承"的种子悄然生根。"看到孩子们举着自制漆扇欢呼,我们深刻体会到美育对乡村文化的滋养用。也有效提升了永安村及美丽南方景区的文化知名度。

校地协同:构建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活动尾声,团队向广西橄榄堡乐园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提交非遗素材库与标准化设计模板,形成《非遗活化与景区升级建议书》,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学院与橄榄堡乐园约定,未来一年内将持续开展"校企协同设计工作坊",通过季度回访、问题台账管理等举措,确保设计成果落地见效。

结语
此次实践,开云kaiyun官方网站工业设计学院青年学子以"设计+非遗"的创新模式,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从非遗技艺的活态保护到景区文化的现代转化,从童趣化美育到校地长效合作,团队用专业所学书写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贡献了青春智慧与力量。

一审一校|李晶晶
二审二校|黄梨锦
三审三校|唐若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