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27日,智能焊接技术学院以“安全护航·青春助力”为主题,聚焦“平安乡村建设”核心任务,组织师生团队赴广西玉林市博白县顿谷镇旧金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针对乡村儿童溺水风险,智能焊接技术学院“三下乡”实践团创新“入户+集中”双轨宣教模式。连日来,10名学生志愿者分成3组,在村干带领下走访全村各个自然屯,为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残疾儿童送上定制防溺水宣传扇。“大姐姐,这个扇子上的漫画好有趣,我记住了不能去野塘游泳!”7岁的留守儿童小琪(化名)举着扇子,拉着志愿者姐姐的手说。
除了“上门讲”,实践团更把课堂搬到广场、中学。7月24日晚,旧金村鸭掌岭屯文化广场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但实践团成员和前来参与的村民依然热情高涨,实践团成员通过绘声绘色的宣讲还原“同伴邀约游泳”“盲目施救”等危险场景,穿插“抛救生圈”“喊大人”等正确施救方法讲解。台下,孩子们攥着印有“六不准”的彩色宣传扇,家长们频频点头记录。“以前只知道说‘别去水边’,现在孩子能说出三种自救办法,这宣讲真管用!”村民李大姐边听边点赞。“小朋友们,遇到同伴溺水要大声呼救,千万不能自己下水哦!”在顿谷镇初级中学,实践团联合校方开展“防溺水小卫士”活动,通过宣讲、奖品互动问答等环节,让安全知识入脑入心。
实践团成员进行入户宣讲
实践团在鸭掌岭屯宣传防溺水知识
小朋友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实践团在顿古镇初级中学宣讲
实践团成员还在村内危险水域小学周边安装定制警示牌——考虑到儿童识字有限,实践团特别设计了“禁止游泳”“危险区域”等图文结合的警示牌,图文并茂的醒目标识在阳光下格外显眼。
实践团成员安装防溺水警示牌
作为智能焊接技术学院的学生,实践团成员将工匠精神转化为服务乡村的“硬核”力量。针对旧金村水域多、夜间照明不足的安全隐患,师生们用一周时间完成“亮化工程”——为村里水域周边安装了太阳能路灯,解决了水域周边夜间照明安全问题,并向村委捐赠10盏太阳能路灯,用于村内缺少照明的路段及五保户家庭照明。驻村第一书记陈豪说:“这些灯不仅照亮路,更照暖了人心。”
实践团成员在村内水域周边安装太阳能路灯
同时,实践团注重对特殊群体的关怀。7月26日,实践团成员带着生活物资走访村里的残疾五保户王大伯。“大伯,我们给您带了米和油,还有什么需要您跟我们说!”王大伯因失明且腿脚不便长期独居,志愿者们送上大米和食用油等生活物资,并与王大伯拉家常,嘘寒问暖。
实践团成员慰问残疾五保户
在顿谷初中,志愿者们还与学生结对开展“青春伴读”,分享学习方法、讲述大学生活,鼓励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我以后也想考职业学院,学一门技术建设家乡。”即将升入初三的学生小林在笔记本上写下心愿。这些活动不仅解决了实际困难,更传递了温暖与希望。
活动尾声,实践团成员与村委召开座谈,双方深入交流,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实践团与旧金村村委会签订《平安乡村共建协议》,明确将建立“高校技术+乡村需求”常态化合作机制:每年寒暑假组织师生回访维护村内公共设施、开展安全培训;设立“旧金村安全基金”,用于警示牌更新、设施升级;为村民提供智能焊接技能培训,帮助村民掌握就业的敲门砖。
实践团成员与旧金村村委开展座谈
“这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把课堂知识转化为服务能力,更让我们看到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广阔空间。”带队教师陈丽婷表示,下一步,学院团委将深化与旧金村的合作,探索“专业+产业”“技术+服务”的帮扶模式,为乡村平安建设注入更多职教力量。
7天的实践,师生用脚步丈量民情,用专业服务民生,用爱心温暖乡邻。旧金村的星空下,孩子们举着宣传扇追逐嬉戏,新安装的路灯照亮晚归村民的身影——这幅“安全护航·青春助力”的生动画卷,正成为智能焊接技术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的温暖注脚。
一审一校:陈丽婷
二审二校:李玺
三审三校:文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