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帮助他们在创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打下基础,为成功创业打好基础,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一、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应当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使学生掌握创新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及就业能力。
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洞察力、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与领导力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新创业能力。掌握创业资源整合与创业计划撰写的方法,掌握创业的基本流程。
态度层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使学生了解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主动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求,自觉遵循创业规律,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二、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㈠教学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把创业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2.与专业相结合
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多样化教学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发现创业机会、敢于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
3.面向全体与分类施教相结合
在面对全体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应学生发展特别是学生创业需求,分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
4.注重引导
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㈡教学方法
1.课堂教学
倡导模块化、项目化和参与式教学,强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环节,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转变、从以讲授灌输为主向以体验参与为主的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课外活动
充分整合校内教育资源,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讲座、创业训练、创业模拟、创业大赛等活动。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学生创办并参加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活动。
3.实践拓展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依托校企联盟、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创业项目孵化器、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等,开展学习参观、市场调查、项目设计、成果转化、企业创办等创业实践活动。
三、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精神,结合开云的实际情况,本课程将采用“理论+实践”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课程内容分两个模块,十大专题,共32学时,2学分,具体教学安排由招生就业处负责组织实施。
授课内容及课时安排:
课程名称
|
授课专题
|
学时
|
开课年级
|
2学分
|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
一、创新赢得未来
|
3
|
一年级、二年级
|
二、创新思维开发
|
3
|
三、创业者与创业团队
|
3
|
四、实践训练:做创业实干家
|
3
|
五、把握创业机会
|
3
|
六、新创企业及管理
|
3
|
七、互联网与创业
|
3
|
八、实践训练:成功创业的实践和经验
|
5
|
九、社会创业
|
3
|
十、创业计划展示
|
3
|
合计
|
32
|
|
说明
|
本课程授课形式以专题讲座为主,每学期安排10次课,理论教学每次课3学时,实践教学每次课3-5学时,具体教学安排以教学任务通知书和课表为准。
|